棉花糖实验
养成延迟满足的能力
60年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切尔做了一个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实验,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通过实验的孩子成年后更加成功。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力是预测人生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但米切尔认为智力其实受制于自我控制力,“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六十年代末,卡罗琳·威茨还是一名4岁的小女孩,她被邀请到斯坦福大学比恩幼儿园的一间游戏房。房间比橱柜大不了多少,里面摆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有人叫卡罗琳坐在椅子上,从桌子上的盘子里挑一块零食,盘子里装着棉花糖、曲奇饼和脆饼干。卡罗琳挑了一块棉花糖。一名研究者对卡罗琳说:她可以选择现在就吃一块棉花糖,或者等他出去一会儿,当他回来后,她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在他出去期间,如果她等得不耐烦,可以摇桌子上的铃,他会立刻返回,那么她可以立刻得到一块棉花糖,但必须放弃第二块,卡罗琳自己选择了等待,吃到两块棉花糖。
这些实验的录像非常有趣。在短暂等待期间,孩子们的表现千奇百怪。有的用手盖住眼睛,转过身,故意不去看桌上的盘子。还有的不安地踢桌子,或拉扯自己的小辫子。多数孩子无法抗拒眼前的诱惑,连短短3分钟也等待不下去。“有几个孩子,不假思索,立刻就吃掉了棉花糖。”主持这次实验的米切尔说。“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等待。多数孩子会猛盯着棉花糖,大约30秒钟后觉得等不下去了,于是摇铃。”只有约30%的孩子,像卡罗琳一样,成功等到实验者返回。
棉花糖实验因为数年后的神奇发现而名声大噪:当年实验中那些抵御诱惑获得两块棉花糖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在学校、工作以及感情中都更为成功;他们也更加苗条,更加冷静,更善于社交,精于理财,不会沉迷于某物而不能自拔。
米切尔的大量实验数据证明,有自知之明的孩子更擅长推迟享受。”这个实验最有趣的地方是,实验对象是4岁的孩子,他们刚开始认识自己的思考模式。那些最急不可耐的孩子往往将规则本末倒置。他们认为抵御棉花糖的最好方法是紧盯着它们,视线一刻也不离开目标。如果这样做绝对坚持不了30秒。如果以此类推,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棉花糖实验具有如此精确的预测能力。
研究者们在教室里开始了试点实验,试图找到让学生掌握复杂心理学技巧的最简单方法。由于研究针对4至8岁的儿童,所以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同类模仿”,比如让幼儿园孩子观看一个孩子通过转移注意力成功拒绝棉花糖的录像。科学家们获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初步结果。在短短几节课后,学生们应对强烈诱惑的能力有显著提高,但他们无法保证长期效果。
米切尔担心,即使他的教育方案完美无缺,仍然有许多科学家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家庭环境。他知道,教会孩子们心理技巧并不难,真正的挑战是养成习惯,这需要反复练习。米切尔说,“这个时候家长的作用举足轻重。”即使最普通的童年习惯:比如晚餐前不要吃零食,或把零花钱存起来,其实都是潜移默化的心理训练:我们教导自己如何思考,从而战胜我们的欲望。但米切尔不满足于这样不正规的训练。“我们应该把棉花糖给每个幼儿园学童,我们应该告诉他们,‘你看见这颗棉花糖了吗?不一定现在就吃掉它。你可以等待,这样能吃到更多的棉花糖,我来教你如何做。’”
你能应对当前炙热的情绪,那么就能把时间用于准备SAT考试,而不是看电视。同样的,你还能存下更多的钱,准备养老。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棉花糖的实验。”
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最重要的发现是关于自控---这个人们控制自我感情的能力,其实是可以被教导和学习的。这些都可在后天获得,没有什么是命定的。
中国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传统说法,米歇尔教授所主持的棉花糖实验,给了我们一个童年如何影响一生的内在逻辑,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童年的教育为什么最为重要。